论坛: 一池萍碎 标题: 古龙,酒色剑 复制本贴地址    
作者: lgywan [lgywan]    论坛用户   登录
古龙,原名熊耀华,祖籍江西。
关于他的出生年代,至少有3种版本:
1936年    ;
1937年
1938年
这个出生之谜
权当一个悬念,留给读者去想象和猜
测。    ・
    他的出生地点:香港。
    他的童年大致界于抗日战争时期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
立之间。可以说,他在一个独特的时期,在’个独特的地
点度过了喧嚣而动乱的童年。
    用张爱玲的话来说,那是一个乱世。整个人类都似乎
沉沦于毁灭的冲动,战争摧毁了一切的文明与宁静的家园。
张爱玲在l 943年创作的《倾城之恋》中,对于当时香港的
状况有过生动的描绘:
    从浅水湾饭店过去一截子路,空中飞跨赣一
座桥梁,拦1这边的山。……墙是冷而粗糙,死
的颜色。
    那天是十二月七日,一九四一年.十二月八
Bl炮户响1。一炮一炮之间,冬是的银雾渐渐
散开,山勒,山洼于里,全岛上的居民都向海面
上望去,说“开仗1,开仗7。”谁都不能够相信
然而毕竟是开仗7。……巴而顿道的附近有一座
科学试验馆,屋顶上架赣高射炮,沈弹不停地飞
过来,尖溜溜一卢长叫,吱哟呢呢呢……,然后
砰地落下地去。那一卢卢的吱哟吸呢呢撕裂7空
气,撕毁7神经。淡蓝的天幕被扯成一条一条,在
寒风中簇簇飘动。风里同时飘着无数剪断7的神
经尖端。
    那一年,古龙大约3―5岁,他是被抱在父母的怀中,
还是被义母牵着小手,混杂在躲避空袭的人群中?这种恐
怖的记忆,是否成为他后来创作的源泉之一?
    至于香港,一个鸦片战争时期被英国人掠夺的渔村,一
个三四十年代的繁华的都会,一个聚集了各种肤色与梦想
的冒险家乐园。有一个1936年生于香港后来定居美国的诗
人曾在回忆中这样提及香港:
    对于香港,我没有什么好说的。中国人奴役
中国人。中国人欺骗中国人。接触的目光……要
投给他fE7燃烧的汗,中风似的餐呆;不安传透他
们的器官,血脉,毛管和趾尖……我们贫乏的力
量再不敢在事务间作太热切的旅行……不敢认知
我们尚未认知的城市,不敢计算我们将要来到那
一个分站,或分清我们坐卧的地方,我们什么也
不知道,我们只期待月落的时令。
他年幼的目光中。在这样的年代出生、成长的人们,无疑
与时代共同承受了人类史上难得的巨变与灾难。生命在飘
泊之中,生命在迫寻之中。
    也许,古龙小说中的两种声音与他生存的时空不无联
系,一种声音是对于“家园”的呼唤,另一种声音是对于
“希望”的呼唤。
家园已在望。
光明也已在望
希望永在人间
    1949年的巨变改写了中国历史。
    国民党溃逃台湾孤守一岛;大陆上的共产党带给人民
无比的理想与希望。许许多多个人的命运、因此而改变航
向。大时代转换中的人间悲喜剧,让人不胜感慨。
    然而,毕竟,战争结束了,人们不必再去躲避无情的
炮火,也不必沦落在荒山野岭。人们可以从容地建设自己
的家园。
    古龙随着他的父母迁居到台湾。经历了战争的玻梦,韧
享和平的气氛,已是少年的古龙,本应休浴在家庭的温暑
中。
    但是,外面的战争结束了,家庭内的战争却爆发了。对
于大多数人而言,尤其是对于未成年的大多数人而言,家
庭是港湾,父母是唯一能够依靠的人。父母在孩子的心中,
也是最神圣、最崇高的形象;他们无所不知,他们宽厚仁
慈,他们坚定不屈。因此,没有什么比父母之间的离异更
让孩子感到寒心,感到梦的破灭。成人世界的神圣光环都
会因这种离异消失殆尽,使年幼的灵魂从此疑虑重重。
    占龙的家庭并不贫困,他的父亲曾担任台北市长的机
要秘书,无须为温饱发愁。如果一切平静如水,这该是―。
个平淡而温暖的家庭。遗憾的是父母间的感情终究不能弥
合,在不断的争吵中分道扬筋。
    古龙惶恐而不安地目睹着两个亲人的分离,他将愤怒
与怨恨发泄在父亲身上。于是,一场父子间的争吵接通而
至,使这个失去了父母间情爱的家庭又失去F父了之间的
深情厚意。
    倔强的古龙离家出走,过早地承担了自食其力的艰辛。
生存下去,成为员迫切的问题。天地之大,人海茫茫,却
常常找不到一个容身之所,也找不到一点点亲切的关怀。
    他到处帮入汀工,食不果腹,困顿潦倒。尤其在冬天,
在寒风扑面的夜间,游荡在街头,无家可归,仰望稀疏的
星空、苍凉的明月,等待黎明的到来。这样的心情充满了
凄若,都也饱含着不屈的向往,如同他自己在作品《名剑
风流》中描写的一个人物:
    人生的痛苦,他却已尝得大多7。但无论如
灯,我还活着‘我还年轻,世界这么大,到处都
是我可以去的地方。
    在极度的痛苦中,希望更显得诱人、美丽,她会使坚
强的人更加坚强,更加勇往直前。少年的古龙,在一无所
有,一无所靠中,已表现出了后来洋溢在他作品中的那种
昂扬的人生情怀:永远不绝望,永远要活下去,而且要活
得更好,更有意义。
    在朋友的帮助下.古龙在台北浦城街找到了一处小小
的落脚之地,算作是自己的“家”。他一边拼命打工,  ‘边
又合辛茄苦地念书,居然以一个流浪少年的身份读完了高
中和大学。
    古龙读书的成绩还算不错,并不因打工而有所影响,可
见他天赋之高。他读的大学是淡江大学,专业为英文。就
在这期间,他阅读了大量的欧美小说。他对于文学的兴趣
完全的发,不仅读而民写,成为地道的“文学青年”。
    不韦的生活经历,落寞的梢神状态,总是使一个年轻
人倾向干文学的天地。因为在那.A天地里,充满厂悲伤
也充满了爱,还有同情和美梦,那一片天地可以遮挡住观
世的恶浊与惨痛。几乎所有的“文学青年”对于“为什么
喜欢文学”这一问题,都可能问答:因为孤独。
    稿费制度是19世纪才出现的新事物。出版业的商业化
使作家的写作也沾染上浓厚的商业色彩。稿费的诱惑可能
摧毁文艺写作的美学品质,也可能促使文艺写作的蓬勃兴
旺。此中利弊几洲F语言所能讲清。
    与许多文学青年一样,占龙在亲手尝试厂写作的甘苦
并得到发表后,便明白了一个道理:写作不仅可以抒发胸
中郁结,还可以赚到金钱。
    他的第一篇作品叫作《从北国到南国》,带着忧伤的,
抒情调子的中篇小说,发表在1956年的《层光》杂志上。
他还写了大量的诗与散文,但渐渐地,写得更多的是小说。
因为写小说似乎更能解决生活上的需要。
    他迷恋于写作。迷恋是一种疯狂,完全不顾及现实的
条件。迷恋音乐、美术、文学的人,大抵被一般人视作愚
狂,因为迷恋这些“玩艺儿”的后果常常只是:穷困。
    大学毕业后,绝大多数的同学郝愿意在政府或教育界
谋一份稳定的差事,养家糊口。古龙开始时大概也有过这
样最正常的想法,也一度在台北美军顾问团混得了翻译这
样的职务。如果他埋头做下去,也许不会飞黄腾达,但至
少不会为生活发愁。
    但对于文学的迷恋,使古龙做着这样的好梦:幽静的
小茅屋,竹林,小溪,阳光灿烂,在窗前或树下、溪旁读
书写文章。他喜欢的是自由自在,无拘无柬,是创造文字
时的那种无限快乐。因而,出乎常人的意料,他辞去了工
作,在偏僻安静的瑞芳镇租了间房子,过起了自由写作人
的生活。
    有一段时间、他过得清淡而充实。每个月都有自己的
文字被印成铅字,每个月他都可以到台北市去领取稿费。钱
虽不多,却也足以招待那帮狐朋狗友。大家相聚陋室,洒
兴飞扬,颇有“今宵洒醒何处,杨柳岸,晓风残月”的意
境。
    欢乐苦短。以纯文艺作品谋生,用俗话“有了上顿没
下顿”来形容最为恰当。在瑞芳镇的隐居生活中,古龙渐
渐地感到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。关键是钱,如果没有钱,哪
有什么自由自在的生活。
    现代文明蔓延全球,又有哪一方桃花源能供人摆脱一
切的尽绊?在文明的社会网络中,人无处可逃,他(她)只
能凭着自己的能力,去为自己赢得一块立足之地。

地主 发表时间: 04-08-22 14:01

论坛: 一池萍碎

20CN网络安全小组版权所有
Copyright © 2000-2010 20CN Security Group. All Rights Reserved.
论坛程序编写:NetDemon

粤ICP备05087286号